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合,6月19日,人文社科系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弘毅楼702举办主题为“金箔筑梦,资助赋能”的资助育人实践活动。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制作技艺为载体,组织受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,实现文化传承、技能提升与精神滋养的多重育人目标。
活动现场,专业教师杜婷婷从金箔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切入,详细讲解“捶打万次成箔”的传统工艺流程图,揭示金箔技艺中“千锤百炼”的文化内涵。杜婷婷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到,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,而是融入时代审美的再创造。”
在实操环节,学生们手持镊子完成金箔裁剪、粘贴等精细操作,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转化为书签、贺卡等创意作品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刘同学在作品分享中提到:“当金箔在卡纸上拼贴出‘知行合一’的校训时,突然理解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魅力。”
作为资助育人特色活动,本次实践特别关注受助学生的成长需求。在前期筹备中,系部通过班级调研精准对接学生兴趣,将金箔制作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,设置“非遗+专业”实践任务,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巩固课堂知识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受助学生王同学坦言:“以前总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,这次亲手制作金箔贴画,既提升了手工技能,也增强了文化自信。” 活动现场还设置“资助政策宣讲角”,系部资助大使结合金箔“层层积淀”的特性,类比国家资助政策“全覆盖、多层次”的体系设计,引导学生理解“受助-感恩-回馈”的成长逻辑。活动评选出的“最佳创意奖”“最佳工艺奖”获得者,将作为“非遗传承使者”参与后续校园文化推广活动,形成“资助-实践-反哺”的育人闭环。
活动结束后,参与学生纷纷表示:“金箔的闪耀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,也感受到了学校资助工作的温度。”系学生会指导老师梁娟娟在活动总结中强调:“将金箔技艺与资助育人结合,是人文社科系落实‘三全育人’的创新尝试。”未来,人文社科系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,建立“非遗传承+资助育人”的长效机制,打造“非遗文创”资助品牌,让学生在非遗产品设计与推广中,实现技能提升与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。真正让资助育人在非遗传承的沃土中生根发芽,绽放出更多璀璨的育人成果。
图:姜心爱
文:陶飞
审核:李杰